教育教学

“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联合招生公告
2022年08月20日 编辑: 浏览量: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财政基础理论从财政学的学科属性和本源出发,研究如何推进财税体制更好地发挥调节分配、优化配置资源等功能,也是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研究领域。为了培养财政学基础理论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服务中国财政改革的伟大实践,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以下简称“财税学院”)的管理下,财税学院与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联合组建“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以下简称“基地班”)

基地班秉承“以理论为基础、以现实为导向、以方法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以“新市场财政学”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财政问题,并综合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跨学科视角理解和解决问题。基地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气派的财政学者、构建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奠定人才基础。

作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地班是财政税务学院(以下简称“财税学院”)高考《报考指南》中的专业方向,面向财税学院22级本科新生招生(专业为财政学),由协同中心负责实施培养方案。入选基地班的学生将不再参加财税学院二年级初的专业分流。

一、项目简介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为响应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财政部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财经大学协同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等5所财经类院校,联合北京、上海、厦门三地国家会计学院,连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社科院等所属科研机构,以及国际著名财税科研机构,于2012年共同组建的财政领域的国家级“智库”。自成立以来,协同中心紧盯“国家亟需、世界一流”目标,汇聚多方资源,围绕中国财政体制发展与改革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财税学科优势,竭力打造成推动我国财政学科融合发展的专业科研教学机构。

协同中心是中央财经大学落实教育部与财政部“省部共建”的牵头单位;2018年,协同中心与财政部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共同建立“全国政府预算与会计研究智库”;2020年,财政部“财税改革研究”专家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协同中心作为专家工作室的执行单位,全面承担了财税改革领域的重大、前瞻性政策研究,认真履行“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使命,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研究初心。协同中心立足于财政基础理论创新,旨在建设跨学科、国际化的财政学科研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与跨学科视野,通过扎实的科研能力服务于中国当前财政改革的实践与财政理论中国学派的构建。

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二级培养单位,协同中心拥有完善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并以具有“中心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培养应用型、开拓型、创新型的复合型财税人才。协同中心以国际合作为人才培养突破口,已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雪城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意大利博科尼大学、国际财税协会(IF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IBFD)、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等十余所国际顶尖财税机构和世界知名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引进来”和“师生走出去”国际合作交流方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会。在“师生走出去”方面,2019年,协同中心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Johnson Shoyama公共政策研究院达成“双博士学位”合作方案(中方经济学,加方政治学),未来拟针对协同中心的博士生开展培养项目。在“知识引进来”方面,协同中心广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协同中心学生进行短期、长期授课以及联合研究指导,启发协同中心学生从跨学科视角开展财政学研究。

2014年,协同中心以“新市场财政学”为理论指导,以扎根现实、跨学科研究为目标,设计了独特的本科生课程培养体系,并组建“新市场财政学实验班”。经过多年训练和培养,“新市场财政学实验班”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中90%以上的同学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在“新市场财政学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地班进一步以模块化的课程保证教学的系统性,采取“书院制”“一对一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财政问题。为了体现“书院制”的特点,基地班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通识课程,以扩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视角理解社会结构和制度演变的规律,进而更准确地理解财政学的学科定位。“一对一导师制”的实质在于减少学分负担,将教学活动的重心从课堂教学转移至研究指导环节,以保证学生可以借助导师的研究项目直接接触到最前沿的现实问题,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抽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基地班每年招生规模不超过15人。如果申请人计划本科毕业后在国内外一流顶尖大学继续深造将得到优先考虑;尤其鼓励有攻读财政学相关博士学位意愿且获得家庭支持的学生递交申请。

二、培养特点

(一)书院制培养。立足基础学问与家国抱负,构建不以细分专业为藩篱的“书院式”立体育人平台。侧重基于坚实学业基础之上的与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引领、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通过设立暑期交流项目、邀请国内外大学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以及指导学生论文和研究工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 “一对一”学术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分配一名专门的学术导师,指导其四年的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实地调研工作,学生可自由选择加入导师开展的面向实践的科研活动,畅通师生交流渠道,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每届不超过3名。

(三)模块化课程设置。创新课程方式方法的设置,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涵盖从最抽象的理论争论到最具体的中国现实: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包括文史哲素养课程;二是专业基本原理,包括当前体系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三是研究方法论与写作训练,包括博弈论、微观计量等方法课程和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四是现实财税问题和实际调研,包括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专题等中国财政制度及演变过程介绍类课程。

(四)跨学科视野。财政学本身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因此基地班尤其注重跨学科视野培养,通过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数学等多学科课程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跨学科研究兴趣。

三、招生标准和方式

我们希望申请者可以满足以下要求:

(一)基本要求: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成绩优秀、具有学术热情、接受基地班培养理念的财税学院22级本科入校新生;

(二)个人规划:本科毕业后计划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硕博士学位,有志于在财政学相关研究或教学机构就职,并且个人规划得到家庭支持;

(三)学术潜质:对社会现象具有好奇心和观察力,敢于提出观点并能够有条理地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述观点,具有一定耐挫力,不畏失败。

申请者需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后方可被录取:

(一)笔试的题目见文末,均为开放性讨论问题,不要求有经济学专业知识门槛。申请人需要在A、B两类问题中各选一道作答,字数不限。

(二)面试环节评委将根据申请人的报名表和笔试答卷进行提问。

四、申请方式

申请人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递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接收邮箱为:zxczjdb2021@163.com,材料接收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29日24:00,逾期不再接收。申请材料一经确认提交,不得进行修改(请勿重复提交)

发送至邮箱的电子版申请材料包括:

(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报名表》1份;

(二)笔试答卷2份;

按顺序打包成一个压缩文件包,文件以“姓名+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申请材料”命名,并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报名邮箱。

五、选拔程序

(一)初评和笔试:协同中心对申请人所提交简历材料和笔试答卷进行审查评阅,重点对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潜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初评结果将以邮件方式通知申请人,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通过初评的申请人进入面试环节。

(二)面试:面试环节申请人主要需要回答两类问题。一是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规划、申请理由以及相关知识积累;二是笔试答卷追问,包括对申请人在笔试中提出的论点、论据的延伸和讨论。每位申请人面试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三)名单公布:协同中心将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并在财政税务学院网站、协同中心网站以及教务处网站公布。

六、录取流程

(一)意愿确认:秉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录取结果公布后协同中心将与被录取学生沟通进行意愿确认。

(二)培养和管理:确认录取的学生须按照基地班培养方案进行选课,并且不再参加财税学院的专业分流。

七、日程安排

2022年8月22日19点,协同中心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招生答疑会(腾讯会议号:432 452 981)。

2022年8月20日至8月29日,网上报名。

2022年8月31日,发送面试通知。

2022年9月2日,面试考核(暂定)。

2022年9月3日,公示录取结果(暂定)。

注:如遇有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可能影响学生返校和面试的情况发生,协同中心可根据情况修改及调整招生办法和时间安排。本招生办法解释权归协同中心所有。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中央财经大学新学院楼10号楼

邮政编码:102206

咨询电话:010-61776235(疫情期间建议邮件咨询,请邮件主题命名为“姓名+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申请咨询”)

电子邮箱:zxczjdb2021@163.com


附件:

1.笔试题目

2.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报名表

3.财政学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

注:附件1见文末,附件2和3可在本公告附件中下载。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22年8月


附件1:笔试题目

A组

第一题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盒装商品。盒中内容物可以是玩偶、书籍、动漫影视作品周边,也可以是其他物品。盲盒是近年来日益流行的一种消费形式。火爆的盲盒经济也引发了人们对消费者权益的担忧。《新京报》2019年报道了一对夫妇4个月花费20万元人民币购买盲盒。2022年8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意见稿拟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者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请根据上述材料,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很多盲盒的内容物是一些之前销量低迷的“手办”、“玩偶”,而放入盲盒后销售量大增,你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购买盲盒和购买彩票有什么区别?

(3)假设你是盲盒厂商,应该如何给盲盒定价才能获利最大?同系列每个盲盒的价格一致,但是特定类型的玩偶出现的概率不同,这样定价合理吗,解释其理由?

(4)政府对盲盒消费进行了规范和限制,请解释政府这样做的理由【请阐述除“无节制花家长金钱”之外的其他理由】。

第二题

在宋朝,“钱荒”屡屡发生。《宋史·食货志》记载司马光曾上疏:“臣闻江淮之南,民间乏钱,谓之钱荒。”史书还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民间谓之钱荒”,宋哲宗元祐年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南宋时期“钱荒物贵,极于近岁,人情疑惑,市井萧条”。宋朝之所以会产生“钱荒”问题,其原因首先是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因此货币本身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宋朝有著名的“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军、冗费),使得政府的货币需求量也非常大。造成流动性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引起的货币外流。

这种货币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强烈的矛盾,导致了流动性的危机,催生了货币金融的创新—“交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不是政府组织的,而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成都十几家商号的联合行动,使“商(私)交子”在区域畅行,范围越来越大,情形就像今天的“影子银行”一样,通过市场自发的创新来弥补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缺口。在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设立了“益州交子务”,私交子从此变为“官交子”。

(1)“交子”的出现,是中国货币金融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进步意义堪比于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基于以上介绍,请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探讨“交子”的创新意义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政府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交子”产生之初的发行单位是益州的商民,没有国家的权威作保证,合法性受到质疑,不能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可见,“私交子”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长久,所以需要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流通,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交子”的产生和国家政权具有密切的关系。与“私交子”类似,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加密货币的出现其实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网络市场”;而央行数字货币则类似于“官交子”,享有“主权货币”的性质。基于以上介绍,请谈谈你对私人加密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认识,重点探讨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题

尽管水资源并非不可再生资源,但水资源的贫瘠已成为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难题。阶梯水价,是在合理核定居民用水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定量以内的用水实行低价,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例如,某市将居民生活用水按三个阶梯进行计费:

第一阶梯:月用水量小于32立方米/户,水价为2.69元/m³;

第二阶段:月用水量大于32立方米/户且小于48立方米/户,水价为3.42元/m³;

第三阶段:月用水量大于50立方米/户,水价为4.14元/m³。

此外,该市还规定对困难群众实施优惠政策。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设置免费用水量(指免收城镇供水水费,不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每户每月5立方米。

问题:

(1)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一般会下降。如果希望倡导节约用水,为什么不采取“一刀切”方式提高水价?谈谈实行阶梯水价的合理性。

(2)为什么要对困难群众实施水价优惠政策?高收入家庭会对因为更昂贵的水价而节约用水么?试分析实行阶梯水价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影响。

(3)你认为实施阶梯水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B组

第一题

人们常说,沟通是解决分歧的重要手段,但是有时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加缪在《鼠疫》中写道:

当官方确认鼠疫并宣布封城时,人们“处于这种极度孤寂的境地,最终谁也不指望邻居来相助,每人都独守自己的忧虑。我们当中如果偶然有人想交交心,或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那么对方无论如何回应,大多时候总要伤害他。于是他发觉对方和他所讲的风马牛不相及。他所表达的,确是他多日思虑和苦楚的由衷之言,他想要传递的形象,也是在等待和情欲之火上长时间炖出来的。对方则相反,想象这是一种常见的激情、市场上叫卖的痛苦、系列化的忧伤。对方不管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应答的话总是显得虚假,这样的交谈还是放弃为好。或者,至少那些忍受得了沉默的人应该如此,而其他人,既然找不到真正的心灵语言,他们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纳市场的语言,说话也模仿那些老生常谈,模仿那种普通关系和社会新闻的风格,差不多就是每天新闻了。在这方面也同样,切肤之痛往往用谈话中的陈词滥调来表达了。”

请结合你的经验和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何时(或什么条件下)善意的沟通反而会伤害彼此?为什么?此时能否实现有效沟通和理解?如果能,何种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为什么?

(2)考虑到沟通过程的复杂性,应如何理解舆论场中的“主流观点”?观点的表达、传播和接受方分别有什么样的目的和行为逻辑?

(3)作为信息接受者,你可以从“主流观点”中获得何种信息?作为表达者,你应该如何参与其中?请以具体例子解释说明。


第二题

在信息时代,我们经常需要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输出信息。小林和小黄就针对信息时代如何做出判断产生了争论。小林说,人们是依据那些可靠的信息,眼见为实的证据形成自己的判断。小黄则说,人们都是预设了一个立场,然后惯性地选择与立场一致的信息证据。

那么请结合经验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眼见一定能为实”吗?

(2)你觉得小林和小黄的争论适用于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吗?举例说明。

(3)在信息时代,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种方案,尽可能保证判断的客观?


第三题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8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 5.4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速为9.6%,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和自主化,如网络主播、快递小哥、网络写手、外卖骑手、电竞选手等。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你身边是否有从事上述工作的年轻人?你认为做的这件工作对于这个人而言,是一个好的选择吗?如果是,请阐述理由。如果不是,你认为哪些因素驱动了他(们)仍然选择从事这一工作?

(2)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工作”指的是进入一家“单位”上班,这些新职业和传统工作相比有哪些异同?请从平均收入水平、工作时长、发展前景等角度进行比较。

(3)与新职业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考公务员热”和“考研热”,同时出现的这两种择业现象,你认为是否相互矛盾?你认为它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这些新职业会加剧还是减轻收入不平等现象?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基地风云”

了解更多“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