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您现在位于: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更好发挥阵地作用,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搭建学术交流和深入研讨的平台,12月28日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基地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三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202召开。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名专家,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期刊以及媒体代表,中央财经大学校领导、中层正职领导干部以及师生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第一阶段为开幕式,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主持。

何秀超致辞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在致辞中首先对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表示欢迎,并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何秀超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此次研讨会就是要切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领题破题”,以实际行动答好“教育强国、中财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何秀超强调,立足教育强国新征程,作为财经高校排头兵,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上出新成果、扛新担当、展新作为:一是坚定文化立场,在宣传研究阐释上走在前。要切实发挥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研究阐释,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在铸魂时代新人上走在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加强文化育人,丰富文化实践,走出红色文化育人新路,着力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坚定文化自强,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走在前。要增强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主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壮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赵卫东致辞

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三周年表示祝贺,充分肯定在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并就未来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集大成而开新局的重大意义。二是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持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有力学理支撑。三是立足首都实际,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更好满足首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马海涛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第二阶段为主旨发言,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的9位专家相继发言。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栗峥主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特征和教学要义》为题,强调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特征一是要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演进过程;二是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三是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在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12个要点的基础上,顾教授指出要从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个方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学要义。

顾海良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韩庆祥在《为什么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出来》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中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四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彰显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其主导话语是“强国复兴、和平共赢”,这必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充分彰显出来。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彰显出来,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识,既意味着新时代文化力量日趋突出和重要,也意味着要从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相对独立出来,进而从“第一个结合”中拓展出“第二个结合”。相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并提出“第二个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时代发展逻辑。

韩庆祥发言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编吴潜涛教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文化”的涵义》报告中指出,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把握核心概念“文化”的涵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微观上的“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1986年、1996年关于精神文明的两个决议中,精神文明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宏观上的“大文化”与文明概念趋同。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概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凸显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意涵。党的十六大到党的二十大,都从五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文化,把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放在重要位置。2023年,习近平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七个着力”,既是命题,又是战略安排。党的领导,是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他是战略安排和部署。因此,需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文化”涵义。

吴潜涛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韩震教授作题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审视与建构》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段话里面8次提到意识形态安全,二十大报告中6段话里面10次提及意识形态安全,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韩教授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释:一是文化自信的要求,人是通过符号来构建思想文化世界的,对思想文化的改造就等于对人的改造,绝不能让文化受到动摇;二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需求层次总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是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三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关涉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建设思想文化共有家园的重要问题。

韩震发言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编崔友平教授在《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强调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是强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溯源问题研究,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有关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文化使命、舆论主导权等的溯源研究;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展开的思想体系,要在思想的展开过程中把握思想;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将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并向世界开放。此外,他还对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一是明确定位,体现政治性,坚持政治家办刊;二是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研究,引领学术创新;三是重视特色栏目的建设,着力打造“唯一性”名牌栏目;四是加强“名师大家”的约稿力度,建设高水平作者队伍;五是增强微信等新闻媒体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持续提升刊物影响力。

崔友平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主编王易教授发表《在深化“两个结合”中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的主旨发言。她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形成的原创性理论。“两个结合”既强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强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坚守好“魂脉”和“根脉”,以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体系,扎实推进“两个结合”的研究深化。

王易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报告中指出,读懂中国需要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国的根和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四大发明等标志性技术,创造了文字和不朽名篇,对制度文明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对话和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不同于传统农耕文明,超越现存的资本主义文明,是文明的未来和最终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林建华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副主任、《科学社会主义》主编郭强教授作题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强调了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重大创新则在于“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其解放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这是重大的原创性贡献;二是通过“第二个结合”化解了思想界长期以来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模式;三是通过“第二个结合”确立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郭强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冯秀军教授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文化使命》为题展开报告。她从“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如何点燃?”这一问题开始,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谈到了《新青年》杂志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正是一百多年前中国先进的、进步的报刊培养了先进的、进步的青年,并结合新的历史起点指出新时代需要新文化,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同样需要新时代的觉醒和成长,这就需要新时代期刊人从三个方面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求真务实的健康学术风气;三是秉持开放包容,搭建育人育才的开阔学术平台。

冯秀军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栗峥作总结发言,再次向所有参会嘉宾表示感谢,认为本次会议政治站位高、会议规格高、学术含量高,取得了圆满成功。

栗峥主持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云集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权威专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期刊、媒体代表,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主题,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高质量发展及其在新时代服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中财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合影

审稿:陈文娟、黄刚、冯秀军

编辑:刘禹;审核:雷洪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