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属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境内海拔在1138—4154米之间,年均日照2100小时左右,年均气温9.3℃,年均降水量584毫米,平均无霜期183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县幅员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11镇14乡336个行政村,总人口31.94万,其中农业人口28.36万。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3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522元、7075元。
宕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人居住地,三国时邓艾伐蜀过境。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至北周,历时259年。隋初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时收复置宕州。明清时由土司统治,长达561年。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分别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两次到达北部重镇哈达铺。党中央、毛主席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
宕昌人文荟萃,景观奇特。境内地形地貌特殊,景观各异,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甘肃为数不多的集红、绿、古三色旅游于一身的旅游资源富县。全县已查明有价值的景点144处,其中自然景观101处、人文景观43处。有以国家4A级景区官鹅沟、官鹅沟国家级地质公园、宕昌大草原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有以宕昌古国遗址、三国古栈道、羌藏民族古风为代表的古色旅游资源,是陇上旅游胜地。
宕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宕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全县有127万亩森林、125万亩草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类达692种,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早在公元505年,宕昌国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本草纲目》记载,“当归出于当州、宕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黄芪用黑水宕昌者,色白机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大黄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目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大黄等名贵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是全省道地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之一。
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各类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自给率低,各项经济指标一直排在全省后位,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有深度贫困乡镇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231个。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列贫困县,2001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全省58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之一,也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帮助指导下,宕昌县深入贯彻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以及中央、省、市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产业扶贫和村容村貌整治两大重点,采取超常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狠抓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落实。
一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积极服务兰渝铁路、渭武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兰渝铁路、渭武高速陇南段相继开通运营,先后打通了县内北部5条76.7公里的联网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2017年,争取国开行贷款7.7亿元,集中实施了150个贫困村为重点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改善了贫困村人居环境条件;2018年,争取整合资金10.9亿元,启动实施了4542户18548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一次性完成农村改造危房4861户,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全部实现“清零”;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2.6%,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贫困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3.7%。
二是围绕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在大力促进旅游、劳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中药材、养鸡、养蜂、草食畜、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果六项特色产业,按照适宜区域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先后引进和启动实施了甘肃琦昆公司中药材仓储物流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北京德青源120万只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尤其是去年以来,针对全县龙头企业少、合作社小散弱这一短板,坚持把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任务,引导全县3.2万户13.8万名贫困群众,将4.16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336个村办合作社,组建了 25个乡镇联社和县联社,对原国有农发公司进行改制,引入甘肃农垦集团、甘肃琦昆有限公司、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等3家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建立了村办合作社联合控股富民公司带贫模式,羌源富民公司共启动实施1000万袋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线、600吨蜂蜜加工厂、4.5万亩中药材标准订单种植等67项产业发展项目。截至目前,村办合作社共向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3700万元,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三是围绕提升“三保障”能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冲刺清零,全面补齐各类短板弱项。在教育扶贫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并建立了防辍监控责任制和保学帮扶制度,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实行盯人帮扶、结对帮学,严防出现新的辍学生。在基本医疗方面,完成6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各行政村均配备了合格村医。在基本医保方面,31个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336个村级卫生室一站式结报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100%,贫困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5%以上。在住房安全方面,完成2018年实施的4583户1.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易地搬迁入住率100%。在安全饮水方面,投入资金9459.1万元,共解决344个自然村3877户144614人的安全饮水不稳定问题。在兜底保障方面,清理不符合条件低保、特困供养对象57321人,全县共纳入兜底保障对象16814人,做到了应退尽退、应保尽保。
通过全面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全县脱贫攻坚质量成效不断提升,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96个、脱贫13.22万人,其中2019年退出贫困村144个、脱贫3.12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目前的7167人,贫困发生率从降至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