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论美国人民的旅行情结及其在文学中的表征”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0-05-28 浏览次数:

2020527日下午3点,“论美国人民的旅行情结及其在文学中的表征”专题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王珊珊老师主持,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田俊武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各年级部分同学准时收听。

田俊武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被遴选为中美富布赖特学者,赴耶鲁大学访学。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在众多国内外CSSCIA&HCI来源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学术兼职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等。

“旅行与人类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旅行必然产生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其身份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美国有坐在车轮上的国家之称,20世纪汽车和高速公路在美国的诞生,在美国人的心理中催生出一种旅行的文化情结,并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本次讲座田俊武教授针对这一话题主要讲了三个内容:

1)什么是旅行和旅行文学

西方古典人类学意义上的旅行,不同于现代旅游的观光和消费,人类学意义上的旅行往往具有多元的目的,且旅行这一行为往往是痛苦的,因为那时候的旅行代表着漫长的旅途,恶劣的环境,疾病的侵袭以及匪患的阻遏。因此,“旅行”一词最初形成的时候就具有“痛苦”和“考验”的意思。

教授提及:“旅行与人类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旅行中,人们将自己所属的社会和文化与所到之处的社会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参照,必然产生一种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其身份的深刻体会和反思。旅行已经成为每一个种族、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存在的条件。”田教授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旅行经历生动形象地阐明“旅行和写作也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荷马的《奥德赛》奠定了之后欧洲旅行文学的基础。

田教授强调,“旅行和我们常说的“旅游”是有很大不同的,直到近代,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昔日漫长的旅行时间极大地缩短,昔日旅行的痛苦被极大地减轻,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才产生,相较于“旅行”,“旅游”更具娱乐性。

2)汽车的诞生与美国人民的旅行情结

田教授讲到,当美国进入20世纪时,汽车取代了火车,使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世纪末,仅洛杉矶一个城市就有80万辆汽车,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辆汽车。汽车也带动了公路的建设,这一切成就了美国“坐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誉。相比于轮船、火车和飞机这种公共旅行行为,汽车更为自由,属于个人旅行行为,久而久之,汽车便成为了自由和个性的象征。美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汽车崇拜的文化,美国南方作家詹姆斯甚至将汽车比喻为美国人的鸦片。

谈及美国人民的旅行情结时,田教授说,汽车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人的旅行,各种旅行或迁徙构成了美国的象征,并作为一种民族心理无意识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升华成一种“旅行情结”。

3)汽车和旅行情结在美国20世纪文学中的表现。

田教授说,正是这种建立在车轮上的旅行情结使得“道路和汽车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旅行成为一种史诗性的追求,一种朝圣,一种浪漫。”以汽车为载体的旅行小说几乎存在于美国20世纪的每一部小说中,其中约翰·斯塔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弗拉基米尔·纳博克夫的《洛丽塔》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美国20世纪表现汽车旅行的史诗性小说。在讲座的最后,田教授以汽车旅行的角度对这三部小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田教授将整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从旅行到汽车,最后回归美国文学,由浅入深,从古至今,结合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历史趣事辅助说明,增长了同学们对美国旅行文学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本次讲座圆满成功。

Baidu
map